首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简介
协会简介

   中国口岸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在时任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下,由国务院口岸办提出申请,后经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批复同意,于1993年7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组织(1994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海关总署为协会的主要行业管理部门,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为指导单位。

   自成立以来,协会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等分别为协会题词,激励协会发挥作用,积极为口岸发展贡献力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致信祝贺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并为《中国口岸年鉴》作序。

   协会设立的分支(代表)机构有:口岸科技应用分会、金融服务分会、“一带一路”中亚国家合作分会、大宗商品服务分会、自由贸易港分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淮河流域分会、驻上海办事处以及口岸专家委员会。协会会员覆盖全球航运、铁路运输、物流仓储、港口、机场、国际贸易、生产加工、高端制造、金融服务、IT服务等各行业。

   协会坚持“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口岸有效监管和文明高效服务、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交往服务”的服务宗旨,努力发挥桥梁纽带、参谋助手作用,为全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口岸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国际交流合作、信息资料编辑和培训等服务,助力口岸高质量发展。

   协会致力于持续提升协会影响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健全政府、协会、企业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做好对政府与企业的双向服务。近年来的主要业绩有:

   点燃智慧引擎,服务口岸发展需要。协会坚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参与调研评估和课题研究。一是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实行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先后完成《中外口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口岸创新发展研究》《我国口岸对外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等课题项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承担重大战略规划编制及调研评估工作。围绕口岸开放布局、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组织口岸相关部门和境内外企业参与调查研究;承担口岸“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口岸高质量发展提供前瞻性行动纲领与实施路径;承担口岸综合绩效评估、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评估,“十四五”规划口岸相关中期评估,为评估口岸发展建设成效,实施口岸分级分类以及建设示范口岸提供数据支撑和趋势分析。三是助力地方口岸发展。围绕口岸规划、建设、管理为地方政府提供专业服务,先后完成研究报告近二十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三年建设方案评估工作会”“贵州省无水港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与三亚市投资促进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与上海、陕西、湖南等各省市口岸办开展深度合作,为地方口岸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双向发力,发挥政企桥梁纽带作用。协会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创新能力,在联络政企、强化服务与监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加强政策宣讲解读。利用协会杂志、网站、《年鉴》等平台,为口岸相关单位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等服务;在全国范围举办政策宣讲,邀请业务骨干和专家授课、答疑,促进政策落实,助推企业发展。二是搭建政企对接交流平台。每年召开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与海关总署相关司局、各地口岸办建立对话机制,组织企业参加政企调研座谈会,常态化组织专题活动,促进经验交流与研讨,加强口岸协调和衔接。三是促进行业规范、融合发展。组织编写《智慧口岸区块链应用白皮书》,为政府部门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提供实践素材和方案;为会员单位提供国家专利奖项推荐和申报,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深入地方、深入企业调研考察,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措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协会不断探索完善人才的培育、发展、保障等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一是满足口岸系统人才培养需求。配合国口办在济南、厦门举办全国口岸业务培训班,为深化促进口岸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组建口岸和外贸领域专家讲师团队,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举办线上公益培训,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支撑。二是引进人才交流培养机制。通过借调会员单位专业骨干、引进高等院校实习生,扩充了研究力量,为口岸储备和培养后备力量。三是深化“引智培智”模式。通过项目合作,以“三个兼顾”为原则,引进具有全球化视野、通晓国际通行规则的高素质人才,为口岸和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撑。

   打造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口岸共享共建。协会致力于打造国内外口岸高端交流平台,2016年至今举办、协办论坛活动二十余场,为各方提供了合作共赢机遇,推动了资源共享与互利。一是与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跨界联合在珠海举办了“智慧口岸建设技术交流及观摩会”;二是与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该峰会成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论坛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三是举办“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市长论坛”,截至2020年已在各会员城市间成功举办十三届。四是与报关协会、检验检疫协会、两区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关务发展大会”,该会议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是关务行业的顶级盛会和关企交流的重要平台。五是作为承办单位在四川宜宾成功举办“中国口岸经济发展大会”,该论坛由交通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为全国口岸经济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加强协会内部建设,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协会进行自我革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规范党建、人事及财务等制度管理,使协会运营更加顺畅、更加灵活。二是拓宽服务领域,壮大会员规模。先后设立了口岸科技应用分会、金融服务分会、“一带一路”中亚国家合作分会等8个分支(代表)机构,围绕各自职能,在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和会员企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改版《中国口岸》杂志,编纂《中国口岸年鉴》《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年鉴》2本年鉴,协助国口办编制《全国口岸分布地图》《中国口岸图册》等,进一步宣传口岸信息和发展成效,为专业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附件:1. 中国口岸协会成立批准文件

       2. 中国口岸协会社会团体登记证

       3. 国家领导题词、作序

       4. 中国口岸协会历任领导

 

   附件1

图片1.jpg

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关于同意成立协会的批复

 

 

   附件2

图片2.jpg

中国口岸协会社会团体登记证

 

 

   附件3

图片3.jpg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

 

图片4.jpg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词

 

 

图片5.jpg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田纪云题词

 

图片6.jpg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贺信

 

图片8.jpg

 

 

图片10.jpg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

为《中国口岸年鉴》作序

 

   附件4 

    中国口岸协会历任领导

   1994年5月中国口岸协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领导班子

   名誉副会长:唐筱光

   会长:石希玉

   副会长:胡祖宏、康文海、赵骥祖、马占敖、李諴、马文金、翁宗勇、刘涛、李炳淦、方正平、吴中宁、张仁理、李书和

   副秘书长:李吉庆、郭明

 

   2001年12月中国口岸协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二届领导班子

   名誉会长:石希玉

   会长:叶剑

   副会长:龚正豪、孙民富、唐筱光、罗文金、兰影、王升和、彭翠红、刘实、胡汉湘、吴依孚、吴承磷、周德洪、黄新华

   秘书长:郭燕民

 

   2006年7月中国口岸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三届领导班子

   会长:叶剑

   副会长:章国胜、祁康杰、刘石桥、罗文金、吴开镕、徐宇平、邬公权、朱际青、彭翠红、王金付、胡汉湘、兰影、

   徐逸波、周德洪、招玉芳、曹绍业、马泽华、郑明理、张良、陶素云

   秘书长:于瑞生

 

   2011年9月中国口岸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协会第四届领导班子

   名誉会长:于广洲

   会长:叶剑

   副会长:陆志强、潘伟平、张阿玲、白石、张超美、徐宇平、邰祥梅、牛建华、王卫平、刘德平、朱友文、朱际青、邬公权、张良、胡汉湘、唐庆涛、贾金业、陶素云、黄何、蔡明远、李俊杰

   秘书长:黄熠

 

   2016年10月中国口岸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协会第五届领导班子

   名誉会长:黄胜强

   会长:许立荣

   常务副会长:金甲祚

   副会长:闻学祥、孙家康、罗开全、吴云天、邰祥梅、蔡申康、沈威、郑明辉、刘秉镰、苗齐田、杨文科、崔瑞杰、朱学庆、冯旭斌、张煊楠、孟凡义

   常务副秘书长:曹增东

 

   2025年3月中国口岸协会第六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协会第六届领导班子和第一届监事会

   会长:万敏

   副会长:韩坚、郝峰、纪海东、李奉利、柳长满、沈威、田舒、王杰、王伟、谢军、杨昊龙、叶敬彪、钟成、周正雄、朱苗

   秘书长:沈威

   监事长:王永清

   副监事长:韩宝胜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