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12年经满洲里口岸进口铅矿砂及其精矿(以下简称铅精矿)20.6万吨,较去年同期(下同)增加51.2%,进口量占同期全国铅精矿进口总量的11.3%,占比较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进口值3亿美元,增长21.2%;进口均价为每吨1434美元,下跌19.8%。
一、2012年满洲里口岸铅精矿进口主要特点
(一)月度进口量冲高回落,进口均价走低。年内,满洲里口岸铅精矿月度进口量震荡走高,8月进口3万吨,创历史最高值,9月起进口量震荡下行,12月进口1.9万吨,同比增加24.8%;与此同时,年内口岸进口均价震荡走低,12月进口均价为每吨1397美元,同比下跌7%,环比下跌9.2%。
(二)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2012年,经满洲里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铅精矿19.2万吨,增加55%,占口岸铅矿砂进口总量的93.2%。
(三)集体企业进口量居首位。2012年,集体企业经满洲里口岸进口铅精矿11.2万吨,增加2.9倍,占口岸铅精矿进口总量的54.4%;国有企业进口5.3万吨,增加2.1%,占25.7%;私营企业进口4.1万吨,增加3.2%,占19.9%。
(四)逾六成为河南企业进口。2012年,河南企业经满洲里口岸进口铅精矿13.5万吨,增加1.1倍,占口岸铅精矿进口总量的65.5%;内蒙古进口4.6万吨,增加6.9倍,占22.3%;安徽进口1.2万吨,增加94.7%,占5.8%。
(五)几乎全部进口自俄罗斯。2012年,经满洲里口岸自蒙古仅微量进口铅精矿
二、2012年满洲里口岸铅精矿进口量激增,近月回落的主要原因
(一)下游需求回暖刺激铅精矿进口需求。随着国内汽车行业逐步回暖,铅酸蓄电池生产逐步恢复,需求明显提升,刺激了铅精矿进口需求。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1]。加之2008-2011年4年间,国内通信站、铁路建设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为 69.72%,再加上中西部正在实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受此支撑,固定型电池需求平稳[2]。1-11月全国铅蓄电池累计完成产量1.6亿千伏安时,同比增长25.4%[3]。按铅酸蓄电池占铅消费82%计算,1―11月铅初级消费中蓄电池消费的增长幅度在20%以上,而国内铅供应仅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远远落后于铅初级消费的增长,进口需求被拉大。
(二)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推动进口增长。2012年全球铅矿生产保持较大增长,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统计,2012年1~10月全球铅精矿产量441.8万吨(金属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消费方面, 2012年1~9月国际精铅消费量为997.8万吨,较2011年增加8.7%[4],铅精矿供应充裕。国内方面,上半年在国内精矿减产,7―8月铅精矿生产旺季,主产区受暴雨影响,铅精矿的采选作业受到一定影响,国内产量有所下滑。年内,在铅精矿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势必刺激铅精矿进口量的增长。
(三)国际铅价走势影响企业进口走势。一方面,2012年上半年以来铅价维持内强外弱格局,沪伦比值在6月下旬达到8.43的高点,进口铅精矿实际加工费明显高于理论加工费,最高达到150美元/吨,理论加工费仅为70―110美元/吨,较适合进口点价,刺激7月后铅精矿进口量急剧增长;自8月下旬开始,沪伦比值开始走低,9月份降至7.3的位置,进口盈利空间逐渐缩小并进一步下滑至盈亏平衡点之下,这也导致了9月起铅精矿月度进口量的较大幅度回落[5]。
(四)俄产铅矿砂品质含量适合企业配比生产。由于俄罗斯产铅矿砂,较澳大利亚、秘鲁、美国等国矿砂铅含量较高、银含量较低,在银价倒挂的情况下,适合冶炼企业配比生产,且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加之,满洲里铁路口岸较其他边境口岸换装能力强,铅矿砂进口企业从满洲里口岸进口俄罗斯产铅精矿的意愿较强。
三、近期铅精矿进口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供需失衡问题凸显。近月来,受下游铅蓄电池企业需求不振拖累,企业开工率不足,库存高企。数据显示,12月原生铅企业开工率66.98%,环比下降1.87个百分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开数据显示,11月铅期货库存增量为1.33万吨,而12月全月库存数由49649吨增至78328吨,增幅较11月翻番[6]。11月,铅蓄电池传统生产大省浙江、江苏、河北、山东、湖北的产量环比均下降。短期内,供过于求问题凸显。
(二)铅下游行业面临洗牌。铅冶炼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我国先后颁布了《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等多项政策性文件来引导和监督铅行业落后淘汰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
为此建议:一是密切关注近期国际铅价走势,加强铅产品的进出口监测分析,引导铅冶炼企业合理控制原料采购的节奏;二是严格落实环保政策,继续加大对国内铅矿开采及冶炼企业环保情况的检查力度;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