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满洲里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20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41亿美元,同比增长3.1%;进口79亿美元,同比增长8.4%。
满洲里海关作为设立于自治区的百年老关,积极关注自治区外贸的发展变化,通过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数据,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具体建议力推自治区外贸经济向好发展。
满洲里海关分析人士指出,2013年内蒙古企业共与15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来往,其中,与72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有进出口业务。对蒙古国和俄罗斯贸易值分别为31.6亿美元和26.3亿美元,合计占内蒙古外贸总值的48.3%。蒙古国是内蒙古企业最大的出口国,俄罗斯是内蒙古企业最大进口国。此外,进出口贸易超过5亿美元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及澳大利亚。
从进出口商品种类来看,2013年内蒙古企业出口以钢材、服装及医药品等为主。其中,钢材出口8.46亿美元,居首位;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8亿美元,排第二;医药品出口1.9亿美元,跃升至第三位。前十类商品共计出口26.17亿美元,占自治区外贸出口总值的39.4%。2013年内蒙古企业进口以能源、资源型产品为主。其中,进口煤炭13.12亿美元,居于首位;进口铁矿砂8.52亿美元,位居第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7.87亿美元,猛增4.2倍;前10位商品合计进口63.14亿美元,占自治区外贸进口总值的79.9%。
从经营主体来看,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以私营企业为主。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有进出口行为的企业共计1271家。其中,贸易值过亿美元企业仅有21家,占企业总数的1.7%,合计进出口62.2亿美元,占自治区外贸总值的50.2%。贸易值超千万美元企业仅为167家,占企业总数的13.1%。同期,内蒙古私营企业进出口72.6亿美元,占同期自治区外贸总值的60.5%。
从商品结构来看,在出口方面,电力及医药品的增加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小幅增长。其中作为落实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的重点项目,乌拉特中旗对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开发项目促使电力出口大幅增长;价值较大的汽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医药品等出口呈现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推升出口增长,但贡献度有限。在进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进口商品增势迅速推动进口增长,而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普跌使得增长略显乏力。
在实现外贸增长的背后,一些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现代流通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控手段仍不健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不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亟待突破;口岸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等。
为此,满洲里海关分析人士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外贸“软实力”。稳定现有鼓励政策,并适当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适时适度提高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地方性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等,提升自治区企业发展“软实力”。建立起外贸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从企业经营业绩和实力角度衡量企业融资能力,并通过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降低银行对企业融资的门槛和条件,帮助有需求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推动地区出口产业升级战略。
二是围绕8337发展思路,发挥地域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利用已经形成的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自治区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多处口岸,具备向北发展“开放试验区”的先天优势和地缘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自治区外向型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产品的市场开拓。以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进口基地为龙头,发挥示范效应,强化满洲里口岸对俄果菜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快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产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打造新的外贸支柱产业和配套协作特色企业。在外贸扶持、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给予已获批的赤峰保税物流中心以及满洲里试验区全力支持,并有效利用上述项目努力做大自治区经济规模。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顺畅物流运输,降低企业成本。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铁路运力,降低运费成本,推广国际联运,在已开通“苏蒙欧”班列的基础上,推进“郑满欧”、“粤满欧”、等新形式跨省、跨国的通道建设,稳步引进国际化物流企业,积极提升铁路和公路疏运能力和物流周转加速。借力满洲里公路口岸国际物流贸易综合体和“厂商跨国贸易通道”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强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加快物流体系建设进程,顺畅物流运输。继续积极开展“陆港”建设。引入天津、大连等港口物流集团,设立“陆港”,充分利用好海关区域通关等便捷通关模式,切实实行物流一站式服务。将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切实推动自治区外贸经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