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已走过15年历程,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华交会与时俱进,15年发展成效显著。
展览面积倍增。1991年,第1届华交会展出面积2.1万平方米,展位900个。第15届华交会展出面积8.05万平方米,展位4158个。展览面积是第1届的4倍。
参展企业遍布国内外。第1届华交会参展的华东地区企业600多家,第15届华交会境内外参展企业3300多家,是第1届的5.5倍,其中,参展的中国企业来自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城市,参展的126家境外企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华交会已从一个区域性的外贸平台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外贸盛会。
到会客商不断增加。第14届华交会到会客商近1.9万人次,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第1届到会6000多客商的3倍。
进出口成交有增长。第14届华交会成交25.5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5.4%。比第1届华交会成交10亿多美元增长250%。华交会已累计成交247.03亿美元,成为参展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
主办省市扩展。第1届华交会由华东7省市主办,目前华交会的主办单位是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南京、宁波9省市,还增加了杭州、厦门、青岛3个组团城市。
经济实力的强劲支撑华东地区是中国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商贸地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和促进外经贸发展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华东地区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2004年,华东九省市实现GDP总额62370.95亿元,占全国GDP总额的45.69%;外贸进出口总额5338.8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46.23%。华东地区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经济基本适应的新兴产业体系和宝贵的人才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华东地区的经济实力对华交会形成了有力支撑。
办会运作实行“三公开”
办事公开,重大事项由筹备会议和大会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客商信息公开,建立客商资料库,实行客商资源共享;财务公开,坚持预决算制度,9省市联合审核,帐目公开。同时华交会既发扬平等协商、充分民主、心情舒畅的传统,又建立了科学、合理、高效的议事决策机制,以体现平等原则和效率原则,做到议事决策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
注重在改革中发展华交会举办14届以来,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主要有:改单向出口为进出口结合。华交会从1999年起增加了进口功能;改国内招展为国际招展。1999年华交会设立了“境外馆”,参展企业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改省市组馆为专业组馆。原来以省市为单位组馆,1997年起,以大类商品划分设立若干个专业馆,大大便利了外商参展洽谈;改综合性交易会为轻纺产品为主的专业性交易会。1998年前专业组馆时,华交会为综合性交易会,设有6个专业馆。2000年,华交会开始向专业化发展,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馆和境外馆,将机电五矿、食品土畜、医保化工、综合4个馆归并为综合馆。
2002年华交会又向专业化迈进了一大步,只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境外四个馆,取消了综合馆,使华交会成为轻工、纺织产品为主的专业性交易会。13届华交会又取消了境外馆,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3个馆,增强了专业化特色;第15届华交会将轻工馆、工艺馆合并为轻工工艺馆,设立纺织服装、轻工工艺2个专业馆,并首次设立2个展区(服装展区,装饰礼品展区),细化了专业布局;改单一形式招商为多种形式招商。除了对外发帖招商,还组团出访招商、委托境外机构招商、网络招商、广告招商;改繁为简。华交会注重精简机构、简化礼仪、勤俭办会。不再设大会主席团,9个职能办公室归并为6个,取消了开幕式,将开幕与开幕招待会合而为一,并大幅度减少礼仪活动和工作人员;改进硬件、软件。华交会原来一会三址(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一会二址(展览中心、商务中心),2002年移址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使展馆从分散到集中,展馆设施堪称一流。第15届华交会实行“三网合一”,大会统计数据、参展商数据和专业观众统计数据三个平台合在一起,将大大提高数据和信息应用、查询效率。改会期从长到短。华交会原会期10天,举办日期是3月5日至14日;1999年起会期改为7天,举办日期是3月5日至11日;2001年起,举办时间提前,会期为3月1日至7日;第15届华交会会期又从7天改为6天,举办时间为3月1日至6日。
强化管理和服务华交会制定参展商品和参展企业的有关条件,加强对参展商品和参展企业的审核把关;大会与参展企业签定“参展企业遵守展览秩序承诺书”,从源头上杜绝违反展览秩序等行为,并建立展览秩序督察队和设立“督察员”,开展大会展览秩序检查执法和督察工作,严格维护大会展览秩序;修定出台《华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理办法》,并在展馆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现场咨询和查处侵权行为;建立“一站式“现场服务,为展商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