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7.4%。其中对东盟出口36亿美元,增长52.9%;自东盟进口52亿美元,增长28.4%。1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大幅增长37.4%。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36亿美元,增长5.9%;自东盟进口52亿美元,增长28.4%。
从今年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两个主要协议《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开始生效。按照协议,从今年7月1日起,双方的7000多种产品将逐步削减和取消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启动,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双方均带来了显著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方在CAFTA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经贸关系有了更快的发展。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7.4%。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36亿美元,增长52.9%;自东盟进口52亿美元,增长28.4%。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持续升温。
据海关统计,自2000年以后,在国际经济环境明显恶化的情势下,中国自周边经济体的进口仍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许多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激增。2004年东盟国家向中国出口629.8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1.7倍,3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39.4%。海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是东盟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1年为48.4亿美元,2004年则已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0.8亿美元,3年间增长了3.1倍。2002年亚洲国家出口出现了显著复苏,并非受益于美国经济复苏,而是因为中国市场需求的升高。除了获得外贸顺差外,在东南亚不少国家,中国游客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主顾,一些国家甚至将中国人的旅游观光视为启动当地经济复苏的“发动机”。
近几年来,中国的家电和摩托车等产品不断进入印尼市场,给印尼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2004年我国对东盟出口摩托车81.5万台,价值2.8亿美元,打破了日本企业垄断一些行业的局面,使印尼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如果说这只是中国发展对印尼等国家做出的初级贡献的话,那么更深层次的贡献当属中国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了。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早期收获”的计划,中国对一系列的农产品及制成品提早减税做出让步,即中国和东盟对以农产品为主的数百种商品提早降低关税,并将于2006年底免除关税。“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4年,我国从东盟进口各类水果82.7万吨,价值3亿美元。
我国还是东盟资源性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去年越南已超越澳大利亚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煤供应国。2004年,我国自东盟进口成品油、原油、煤和铁矿砂的数量分别达到1318万、1253万、751万和233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此外,东盟盛产的棕榈油、天然橡胶和大米也是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去年分别自东盟进口239万、125万和76万吨,进口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大米进口增幅接近2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进一步确认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使双方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亚洲未来的区域合作机制提供一种可操作前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亚洲区域合作机制注入了活力。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在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发表的题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东南亚》的演讲中说,“东南亚将从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受益”。确实,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