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时至去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三周年,也是6年过渡期的中间点。在迎来WTO第三次“年审”的时候,作为中外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知识产权再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面临着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对我实行技术控制的新挑战。
  对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状况,提高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大幅度增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现状:中国科技产品领域知识产权日趋完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以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从专利工作总体情况看,我国专利事业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其总体状况与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据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外国公司在中国获得的通信、半导体类授权专利数量占同类授权专利的90%以上,而生物类约占90%,医药和计算机类占70%以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认为:“事实上,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产权,它更是科技创新之源,是核心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是在保护科技创新。”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缺失将在客观上制约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在美国,层出不穷的小公司向全世界贡献着最新的技术,不是因为他们头脑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保证了他们的创新可以得到回报。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当知识真的成为一种财产,并像其他财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的时候,这条成功之路才有可能通畅。而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取证难、周期长、费用高、赔偿低等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发明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信心,也影响了发明人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部分企业走在前列
  在WTO后过渡期,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我们应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呢?有关专家认为,首先,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形成一定的舆论声势。其次,要进一步强调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使企业转变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价值,把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之中;倡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尽快转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培育市场竞争优势的轨道上来;进一步完善用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重视司法机构设置的改革,尽快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审判体制的关系,全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案件立、审、执、监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审判组织,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能力和水平,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统一。
  尽管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看到,部分国内企业已经采取相应措施,走在知识产权保护队伍的前列。海尔发明的小神童洗衣机现在年产10万台,预计很快要提高到20万台,它几乎没有遇到被仿制的麻烦,这是专利保护的结果。此外,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同样是因为有了专利保护而行销世界,无人仿者。
  专家提议建设知识产权文化
  进入21世纪,知识产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不少发达国家正在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转变。因此,专家们提出,我国要早做准备,需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沈文庆院士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缺少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我认为最首要的是在全社会努力促进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科技创新、创新发明、专利保护,同时也包括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是努力发展科技,促进源头创新要从青少年抓起,既要重视直接面向需求的研究,也要重视源头的基础研究。现在,一些世界上的大企业,他们创新了很多的专利,用这个专利去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然后用得到的利润再来支持研发,加上自己的新思维,又产生新的专利,然后再支持包括基础研究、公益性活动、青少年教育等,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WTO后过渡期,我们要正视目前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