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国内企业维权意识增强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自我保护不力一直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难点所在。

首先,国内企业缺乏维权经验。从前,国外知名品牌和商标是被侵权假冒的主体,不少国内企业缺乏危机意识,认为假冒伪劣根本不会危害到自己头上。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自主品牌的不断增加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侵害国有品牌知识产权的情况频频发生,令不少缺乏维权经验的国内企业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国内企业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维权组织。据上海海关法规处负责人介绍,早在2000年3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就成立了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品保委的宗旨是“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组织合作,为中国的打击假冒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委员会会员已达108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总额已超过320亿美元,所涉及行业包括高科技、制药、快速消费品、汽车和家电等。2002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与海关总署签署了《关于合作打击进出口假冒商标产品行为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海关与品保委合作开展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而在国内企业中,恰恰就缺乏这样一个自发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组织。

此外,不少国内企业不愿在维权方面投入成本。根据相关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要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需要提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银行保函,而且还可能承担货物的仓储、滞港等费用,确认侵权后,如要销毁,还要支付销毁费用。“很多国内企业就是因为不愿支付相关费用而舍弃自我保护。”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说,“事实上,知识产权所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向侵权企业追索相关费用。然而因为缺乏相关经验和专门机构,在海关扣留侵权货物后,不少国内企业往往选择放弃进入后续司法程序,让维权投入‘血本无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弱化了维权积极性。”

好在,国内企业的维权意识正在慢慢增强。在国际市场上与侵权假冒货物几次遭遇战中得到的惨痛教训,已令不少国内企业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面对侵权货物,装聋作哑是鼠目寸光,长此以往,将给国内品牌带来毁灭性打击,”国内一家知名清凉油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说,“所以,就算赔本,也一定要全力打击侵权假冒!”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