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机器设备安全问题之我见
在进口机器设备的安全检验方面,所牵涉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在不同设备上其安全项目的内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检验人员在现场检验中还可能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如:无法看到设备全部功能的运作情况,无相应的性能检测仪器或手段,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料及证明材料等。另外,该项业务专业性、知识性较强,仅国家通用的相关标准就有10多份,还有跟各种设备相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就更多,因而检验人员对检验的掌握难度相当大。
安全问题在新旧设备上均可能存在,大部分的安全问题主要由是设计上不成熟引起的。特别是企业自制设备(根据企业生产工艺需要定制或自行制造的专用的设备),此类设备在设计上多数侧重于功能的实现,对使用设备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往往较为忽视。一方面由于制造者对我国的相关安全要求不太了解,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设备一般未进行第三方鉴定,且交货期紧、考虑不周或为减少成本而未在安全设施上给予规范配置。较常见的有:
对皮带轮、链条、转轴、明齿轮等动力传动装置未配置防护罩。
对刀片、切割轮、夹紧装置、冲压装置等部位没有保护措施或未设限位装置。
未能提供设备安装定位时所需的设定危险区、安全防护栏(或相应保护设施)及安全警告标识等相关的说明或技术资料,特别是旧设备,原有的资料可能已丢失或有意隐瞒不提供等。
对设备中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液、气体和易燃易爆、高压气体及高温物料的有效防护措施不到位或安全警示不足。
对一些承重梁、动力传动装置承受压力、拉力、扭力作用构件的机械强度,仅凭经验而未经科学计算或实验确定。
然而,对进口的旧机器设备,除了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原始设计不当造成安全问题外,还存在由于经过使用,部分旧设备安全设施的功能丧失、损坏、丢失,有些旧设备由于搬迁,部分固定式安全保护设施无法拆卸(或拆卸后即可能损坏),在无法补充配齐又无充分技术资料支持的情况下,旧设备的使用往往安全风险性较大。须注意的事项有:
电线电缆、皮带、链条、液压(气压)管件、承重钢丝绳、限位开关、压力管件、接线盒、开关等跟安全有关的零部件损坏,这些零部件在确定损坏或存在使用风险的情况下,应要求给予更换并监督对旧件的销毁,以避免企业继续使用。
设备使用的电压、频率与国内不相配套(台湾地区、日本的使用电压为110V、60HZ)等。
从以上新旧进口机器设备安全的分析可以看出,设备安全方面的检验内容相当丰富,一台设备要将安全项目全面检出难度相当大。因而要求检验员全面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实现方式,在现场详细勘察设备的实体状况,须细心查找,加强交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很好地查出安全隐患。当然检验知识水平的高低、检测手段是否到位和责任心也关系到工作质量的好坏。
目前,国家对进口旧机电产品的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新设备在安全方面的检验及关注则略有不足,国家已制定的相关技术性规范及标准同样适用于新设备,如GB2894《安全标志》,GB12266《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GB15760《金属切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18209.1~3《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GB/T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7937《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8196《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等,这些标准已在我国实行,也可对外公布要求进口设备必须符合这些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规定,但这些国家标准数量较多,且各项安全条款各自分别叙述,专业与通用条款混杂,不利于查找及掌握。如果可以将这些标准的通用安全要求汇总成一个SN标准,如“进口设备通用安全规范”,这样即可以使进口商容易查询,又便于检验检疫人员掌握。另外,新标准亦可考虑并确定一些针对进口设备的关注点及特殊或允许差异问题,如电气设备安全防护等级要求、进口国安全标示与我国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