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遭受“入侵”重创的国内光通信业正重新面对转机。来自有关方面的最新信息显示,受一个月前反倾销初裁告捷等多方因素影响,曾一路大幅下滑的国内光纤市场价格首次止跌。但权威人士同时发出警告,现在断言行业整体复苏为时尚早,初裁获胜的“利好”之下,国内光通信产业仍有“三大内疾”亟须求解。
“反倾销”带来积极效应
6月16日,商务部公布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认定原产于美国、日本、韩国的进口光纤存在倾销,国内相关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
根据初裁决定,自2004年6月16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美、日、韩的G652单模光纤时,应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不等的保证金。
“这一结果直接避免了民族光通信产业被国外制品低价战略挤垮的噩运,更给国内光通信市场重新建立健康秩序带来转机。”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光纤产业分会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尽管受此前进口库存有待消化等因素影响,反倾销的效应尚未立竿见影,但国内光纤市场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其中,被国外低价倾销拖累而一路“狂跌不止”的光纤价格3年来首次企稳。而据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对进口份额的逐步置换和运营商投资的恢复,反倾销获胜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但对国外低价倾销产品的阻击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有关人士指出,此次反倾销初裁获胜只是赢得了一次良好的外部机遇,在长达3年的“外商侵袭战”中,国内光通信行业所暴露出的自身病症值得深刻反思,真正走出困境仍有三大“内忧”亟待破题。
遏制“倾轧”整合资源
在初步消除外商不平等竞争后,如何解决国内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成为整个产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从国际上的情况看,一个成熟的光纤市场应该不超过10家供应商,其中有实力的也就两三家。而国内目前的情况确实是良莠不齐。”国家通信电缆及光纤光缆专业委员会委员林中教授说。
事实上,国内光通信产业的“拥堵”场面在几年前就已显露。2000年左右,由于国家光通信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资金蜂拥进入,各地争相上马光纤光缆项目,短短两年间出现了近200家大大小小的光纤光缆厂。
“大军云集”的局面不仅造成了产能无限放大,而且一些二、三线厂家采取的低价低质生存方略直接使得国内一些正规大企业的优势无法发挥。
“近几年无序竞争造成的危害已经表明,合作竞争是光纤企业的必然选择。”光纤产业分会负责人说。
“排内”壁垒亟须破除
国外厂商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使国内光纤企业振臂反击,但国内部分运营商的歧视性“排内”做法却使国内光纤企业如梗在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日本等各发达国家,均采用设置门槛等各种措施保证本国光纤制品的优先使用,我国产业政策也是“同等优先国内”的原则,但近年来一部分运营商在项目招投标中却频频上演令人费解的一幕:一些招标文件或明确要求只能采用进口光纤,或者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价格必须比进口光纤低5%-10%”。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光纤技术已非常成熟,尤其是一些大公司的产品在严格的检测中综合性能和质量与美国、日本产品不相上下,却莫名其妙地在家门口遭拒。”采访中,一些光通信专家对此忧心忡忡。
“民族光通信产业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方的支持。”林中说,“否则,中国电信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扩大内需的种种努力,带来的不是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机遇,而是效益被国外过剩的光纤产能所蚕食。”
正面技术与人才“软肋”
光通信行业的产业特性注定我国光纤业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光通信行业已成为通信产业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行业,并且,这一技术底蕴在此次反倾销阻击战中获得充分展露。据透露,在反倾销调查中,正是因为国内富通、长飞几家公司掌握了先进的G652C光纤生产技术,才使得国外厂商试图以“技术的先进性”规避调查的想法落空。
但全面审视之下,国内光纤业在技术上仍存在清晰“软肋”:
一是先进技术的掌控仍属“凤毛麟角”。在全国光通信产业界中,目前能生产光缆的企业高达150多家,具备光纤生产技术的企业只有10余家,而能生产光纤预制棒的只有富通、长飞等寥寥数家企业。
二是即使就国内几家先进的大企业而言,也只能和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在创新和研发上并无优势。和相对充裕的资金相比,人才和技术储备则明显“短缺”。
“如果不抓紧提高自己的技术、人才储备,尽快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年之后,我们将面对的也许不是被低价拖垮,而是被技术挤垮的命运。”杭州富通通信公司总经理刘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