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中非合作论坛为我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商机
      
    2000 年 10 月 ,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北京共同创立了中非合作论坛 , 开启了中非合作新纪元。 44 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的外长和主管对外合作或经济事务的部长与会。会议发表了两个文件 , 即《北京宣言》 ( 以下简称《宣言》 ) 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 ( 以下简称《合作纲领》) 。《宣言》集中反映中非双方对重大国际和政治问题 , 特别是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共识 , 以及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 , 双方一致同意致力于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合作纲领》主要阐述中非在经贸等领域合作的具体设想和措施。在《合作纲领》中 , 中国首次宣布减免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欠我的部分债务;宣布提供专项资金 , 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

  开展互利合作;决定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 帮助非洲国家培训专业人才等。
自 2000 年首届部长级会议以来的三年里 , 中非双方高度重视落实论坛后续行动 ,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非洲;30 多位非洲国家总统、总理和议长等领导人访华。中非双方领导人保持频繁互访 , 达到了增进互信、扩大共识、加深友谊、推动合作的目的 , 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一、中非贸易稳步增长 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 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2000 年首届论坛会议后 , 经过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努力 , 中非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 , 中国已同 40 个非洲国家 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 , 相互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

  2000 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 100 亿美元 , 达 106 亿美元 , 至今已实现连续四年稳定增长。2003 年 , 中国与非洲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185 亿美元 , 比 2000 年增长了 75%。 中国向非洲出口的轻纺产品物美价廉 , 适合非洲市场的消费水平 , 满足了非洲人民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 , 近年来中国对非出口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渐增多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以 2003 年为例 , 全年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近 50 亿美元 , 占整个对非出口额的比例达 47%。此外 , 中国政府还组织了“采购团”赴非洲采购 , 在华举办非洲商品和市场介绍会 , 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中国从非洲进口主要商品有石油、矿产品、木材等 , 这些产品满足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需求。中非贸易的不断增长对中非各自经济的发展和双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十分有利。

  二、对非投资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非洲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活动。迄今为止 , 中国政府已与非洲 24 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 8 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为双方企业开展投资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在 2000 年 10 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 , 中国政府决定设立投资专项资金 , 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三年来 , 中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中国企业 , 在 11 个非洲国家实施了 14 个合资合作项目 , 项目总投资近 1 亿美元。此外 , 中国企业还在优惠贷款的支持下 , 在 10 个非洲国家实施了 11 个优惠贷款项目 , 项目总投资 8.1 亿美元。中国政府还连续三年组织中国各行业的优秀企业到非洲进行投资考察 ,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其他一些金融支持政策 , 如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目前 ,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逐步简化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 , 如下放审批权限、减少申报材料、简化办理程序等。

  中国对非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 , 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 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目前 , 中国的对非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 49 个国家 , 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 截至 2003 年底 , 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国在非投资企业已达 638 家 , 双方投资总额约 13 亿美元 , 其中中方投资额约 9.26 亿美元。尽管目前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总体规模还不大 , 但由于中非经济合作互补性较强 , 中非投资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 前景广阔。

  三、中国对非承包劳务合作顺利开展

  2000 年论坛召开后 ,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指导中国企业 , 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 , 与非洲国家开展工程项目合作。截至 2003 年底 , 中国在非洲地区累计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 239.7 亿美元 , 完成营业额 167.9 亿美元 ;在非洲地区累计签订劳务合作合同额 19.2 亿美元 , 完成营业额 18.9 亿美元。其中 ,2003 年新签合同额达 38.72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38.82%, 完成营业额 26.013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43.43%, 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总体增长水平 , 分别占当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和完成营业总额的 21.91% 和 18.8% 。

  2003 年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 1 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共 2 个 , 分别为苏丹麦罗维大坝工程项目 ( 合同额 11.07 亿美元 ), 阿尔及利亚机场项目 (1.8 亿美元 ), 前者是迄今为止 , 中国承揽的合同额最大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
中国对非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铁路等国民经济各领域 , 大项目不断增多 , 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很多由中国企业建设的规模大、质量好、档次高的项目受到了非洲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四、中国对非援助成效显著

  2000 年论坛会议后 , 中国政府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 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截至 2003 年底 , 中国已在援款项下帮助 48 个非洲国家建成 714 个成套项目 ,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电力、交通运输、 广播电视、文教卫生、食品加工等领域。除提供成套项目援助外 , 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物资和技术援助 , 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 , 其专业涉及水稻种植、蔬菜栽培、综合养鱼、肉制品加工、中医针灸、农业机械、太阳能及气象预报等领域。

  此外 , 中方按时兑现了在论坛 2000 年部长级会议上的承诺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通过与非洲国家进行谈判 , 减免了非洲 31 个最不发达和重债穷国对华债务 105 亿元人民币 , 为促进上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举措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热烈赞赏。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中非人力资源合作 ,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三年来 , 中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对非人才培训班近 300 期 , 为非洲培训外交、经济管理、农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6000 多人次 , 为很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2003 年 12 月 15 - 16 日 , 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 ,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 13 位非洲国家领导人 , 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国和 44 个非洲国家负责外交和国际经济合作事务的 80 余名部长及部分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马拉维和斯威士兰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一一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 (2004 至 2006 年 ) 》 , 对今后三年中非在政治、经贸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做出规划 , 决定 2006 年在中国举行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会议期间 , 中方还倡议召开了“中非企业家大会”。 500 多名中非企业家出席大会并进行了商务洽谈 , 共有 13 家中国企业与非方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 涉及 21 个项目 , 金额达到 10 亿美元。目前 , 上述项目正在逐一予以落实。

  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 , 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 , 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等领域合作的新举措 :“继续增加对非援助 ;加强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增加从非洲的进口 , 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到中国的部分商品给予免关税待遇 ;拓展旅游合作 , 增列 8 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 , 是中非关系史上的又一次盛会 , 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非友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2004 年一季度 , 中非经济贸易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中非贸易总额达到 57.9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40%, 全年有望突破 200 亿美元 ;中国在非洲投资新设立 10 家企业 , 双方投资总额约 1.7 亿美元 , 已超过 2003 年全年中国对非投资总额 ;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 7.04 亿美元 , 完成营业额 5.24 亿美元。

  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 , 有力地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非洲投资设厂 , 与非洲国家进一步开展进出口贸易、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以及金融和电讯等领域的合作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非经贸合作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 , 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取得更大发展。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0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