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协作,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互”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建立口岸联席会议机制,按照议程对货物、船舶等监管进行商讨并形成会议纪要指导后续工作,推进信息化改革过程中提前对接相关业务、系统,降低改革推进阻力,赋予“三互”工作持久动力。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连云港海关“三互”试点工作方案》,与国检、海事和边检共同制定《连云港口岸“三互”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口岸涉港企业信用等级管理办法》及《连云港口岸查验单位海上联合巡航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三是强化协作机制。会同地方政府口岸委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按要求划分职责,相互通报完成进度,协调业务改革难点,统一口径,一致行动,共同推进连云港口岸“三互”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监管,稳步推进“三互”试点。一是强化货物监管。与国检及港务部门协商,在集装箱码头内设关检联合查验场地,建立口岸疑似废物联合认定机制及口岸放射性监测关检联控机制。目前共移交3批次查获动植物品和近3000条出口“黑心棉”,联合退运废物辐射超标货物15票,共计1241吨、价值332.1万美元,查获来自疫区货物违规案件1起。从5月4日起全面试点疏港分流系统,实现了与国检DV查验的互联互认。二是优化船舶监管。与国检、海事各司其职、有效互补,形成监管合力,加大对船舶监管和物料监管的力度。以联合巡航执法工作为突破,签订《连云港口岸查验单位海上联合巡航工作管理办法》,建立锚地联合巡航执法工作机制,重点对锚地船舶监控空白点进行联合执法,开展首次海上联合巡航执法,进一步打击物品走私、逃避检疫、海洋污染等违法行为。三是深化联合监管。依托连云港电子口岸,实现口岸查验信息的互换和共享。通过建立并运行“连云港口岸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从5月4日起试用船舶无纸化系统,通过企业单证暂存,实现船舶进出港手续的无纸化。实现了船舶进出连云港口岸统一申报审批机制,业务办理由“有窗口、有时限”向远程网络、全天候申报模式转变。该系统实现了与口岸四家单位系统的无缝对接,整合了船舶的相关数据,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
三、强化增效,充分释放试点成果。一是提高审批效率。企业通过连云港电子口岸“连云港口岸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申报船舶相关数据,实现“一次申报、共同享用、各取所需”要求,审批流程大量简化、审批效率大幅提高。自去年10月试点至今累计联合验放船舶超过5800艘次,为企业节约纸张50余万张,时间3万余小时,降低运营成本超过百万元。二是提升通关效率。连云港临时开放港口距离海关办公地点较远,单次往返超过100公里,四家口岸单位联合推出了“连云港口岸国际航行船舶临时靠泊网上审批系统”,方便企业办理临时靠泊手续,节省办理时间和成本。同时关检联合查验,节约了企业重复吊箱和开箱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通关效率。三是增强监管力度。通过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功能,推进海关、海事及国检等口岸部门的资源共享共用,有效实现口岸执法部门的联合监管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