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荣晶”轮于今年5月27日在台湾海峡受损,船舶失去动力,被拖往宁波港,计划卸空货物后前往船厂修理。该轮长334米,宽42.8米,吃水达12米,是个不折不扣的“海上钢铁巨人”, 相对“南非秘鲁”来说, “荣晶”轮的尺寸大、吃水大,救助的难度也更大。“荣晶”轮的水下横截面积更是高达4000多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如此大的水下受力面积,在船舶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如何将宁波港来自四面八方的强流影响降至最低?是摆在宁波引航站面前的第一道难题。第二道难题是如何安全地通过虾峙门航道,虾峙门航道全长约7海里,是船舶进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的咽喉要道,交通流密度较大,特别是下栏山附近,可供通航宽度约500米左右,而且受横流明显,如果说此时的“荣晶”轮是一个行动不便的“海上钢铁巨人”,那下栏山航道则是一条摇摇晃晃的钢丝,如何引领“荣晶”轮安全通过这里,无疑是对当事引航员综合素质的一次严格考验,稍有不慎,则跌落万丈深渊、万劫不复。第三个难题是如何将“荣晶”轮安全地靠上码头,穿山港区素来以潮流多变著称,船头明明是推开流,而到了船尾则变成了压拢流。如果说这里的潮流是一个水龙头的话,那你永远都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水,也永远不知道它下一秒是出热水,还是出冷水。这对一艘无动力的超大型船舶来说,其难度甚至比在绣花针上做雕刻还难,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船艺,更多的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攻坚克难的信心。
为了保障安全,接到引航申请后,宁波引航站紧急制定了此次救助的相关引航方案和应急保障措施,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决定指派经验丰富的“潘国华创新工作室”完成此次引航任务。5月31日一大早,迎着东海扑面而来的薄雾,高级引航员潘国华、宋波伟、谢哲学三位创新工作室成员踏上了抢险之路、救援之路。在虾峙门口外6海里,他们登上了风尘仆仆的“荣晶”轮。登轮后,他们来不及歇息,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施救工作中,也许是被三位引航员高超的技术折服,受伤低吟的“荣晶”轮那颗不安的心也停止了躁动,温顺地配合起来。经过6个小时、25海里的拖带航行,当晚19时30分,“荣晶”轮终于顺利抵达了此次的目的地。目前 ,该轮已完成卸货作业,前往船厂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