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排到全球第三位,今年的增长速度仍是如此迅猛,虽在大好形势之下,但似乎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25年来,中国的外贸增长率年均仅17%,今年的增速却达到了36%。原因有三。首先得益于外资的高速增长,在整个外贸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到57%,而今年1至9月外资的增速仍达35.6%;其次是基于钉住美元的汇率体制;第三则是受惠于外贸体制改革,今年7月1日外贸经营权彻底放开,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质优价廉的产品得以驶入通畅的外贸渠道。
然而,上述原因之中也潜藏着中国外贸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中国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攀升和贸易大国地位的迅速崛起,必然彻底改观目前的国际贸易格局,难免激发进口地政府和民众的抵制情绪,引致贸易摩擦。这正是近年来中国外贸快速扩张中面临的基本处境。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还不多,涉案金额也不过数十亿美元,但却在以300%的速度递增;若再考虑他国实施的技术壁垒和保障措施,中国则有数百亿美元的商品受到冲击。因此,中国必须尽速构建对外贸易的协调与救急机制,包括强化同当地的商业沟通与文化认同,审慎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到来。
其实,仅仅从数字上欢呼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难免有误导的成分。外资企业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55%,出口则占到60%的份额,而外资基本上是把中国当作外包性质的加工和组装基地,利用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总价值的创造中,销售端的品牌价值和研发端的技术价值都不在中国,中国人创造的是密集劳动的价值。当然,这是中国人获得就业和学习技术的过程,但是仅仅追求进出口的规模而没有价值创造的提升,中国人在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中就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外贸数字攀高的意义就会非常有限。
国家对于外贸的支持措施也一直受人诟病。出口退税政策虽然是被WTO规则所允许的,并且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惯例。在国家缺乏足够外汇以备进口之需时,此项政策是必要的;但在今天,中国的外汇储备每年增加1000多亿美元,中国不得不把外汇用来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此时出口退税政策就显得作用不大。
更严重的是,出口退税政策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正是由于国家对出口企业拖欠了巨额的退税款项,才使得国家决心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但是实施10个月来的效果不佳。虽然税率总体降低3个百分点,且确立了中央75%和地方25%的分担比例,但仍然给财政造成负担,一些省份今年的欠税正在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也造成巨大的税收行政成本。此项政策限制了跨地区跨省市的采购出口。例如,深圳的采购出口占到90%,深圳外贸公司若采购湖南玩具,在深圳报关出口,那么生产流通环节的增值税由湖南政府征收,但在出口环节深圳政府却要负担出口退税中地方财政承担的25%部分。也就是说深圳没有从玩具出口中获得税收收入,但却要付出退税资金,这就强化了地方保护。同时,“免抵退”,财政挂账,退税由国税局征收后再由中央向地方返还等措施的实施,都大大增加了税收行政的成本。
此外,防止出口企业和假冒出口企业经常性的骗税,也是税收成本居高的方面之一。目前出口总值达到4000多亿美元,约是3.2万亿人民币。退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后,约为14%,一年退税就是4400亿元,企业从中骗税数十亿上百亿元已经不是新鲜事,税务部门杜绝这类骗税的行政成本和防腐代价都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