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牌”是福建潜在战略优势
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的危险。
2004年1月,时任省委代书记、省长的卢展工在福建省人大十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福建应当“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区域定位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经过长期酝酿达成的共识,体现了福建上下居安思危、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熏西至江西东部的台湾海峡的海域与陆地。对此,蓝皮书做出积极评价认为,这样的区域定位,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把它摆到“环海峡经济圈”组成部分的位置上、摆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携手并进的意义上去认识,而不单单停留在着眼于建设自身。
蓝皮书分析指出,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80%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地缘、亲缘、血缘、文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要求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打好“台湾牌”也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海峡两岸经济水平有所差异,福建与台湾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台湾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础好,营销及管理经验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福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台湾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因而,迫切需要将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福建具备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与此同时,福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在台湾也很有市场。
福建已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与福州台商农业投资开发区,开通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与湄洲湾五个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金门与厦门、马尾与马祖的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够为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合作,营造一个具有更强吸引力、更完备功能的区域。这对推动中央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加快两岸统一进程,促进两岸双赢,必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打“台湾牌”,福建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就很难摆上位置,很多大规划大项目在福建上不了。福建上的一些大项目,常跟对台有关联。如果没有打“台湾牌”,360万千瓦的后石火电厂就不一定会落在福建;如果没有对台,当时东南汽车的项目也未必会批。福建还有一批大企业,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灿坤电器、翔鹭化工、金龙客车等,都与台资相关。所以,福建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意在促进“环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把促进福建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有机结合起来,中央是会重视和赞成的。投靠“长、珠三角”行不通
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两大经济区,福建地处中间,为何不选择融入它们,而要选择并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呢?
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福建作为一个有3400万人口的省份,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在全国也是个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应当有自己的区域定位。况且,这两个经济区与福建都有一定的距离,两个经济区的经济渗透、辐射到福建的能量比较小。例如,现在珠三角到福建投资的大企业不上十家,远少于福建到广东投资的企业。长三角虽然已辐射到杭州、宁波,但中间还有隔着浙江的金华、丽水、衢州等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现在长三角对福建的辐射相对比珠三角多些,来福建投资的主要是浙江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有限。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福建很多大企业都被“吸”走了。在虹吸作用大于辐射作用的情况下,与两大三角洲距离都较远的福建,想完全投靠长三角或珠三角都是行不通的。
最后,蓝皮书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任务要分解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必须实施项目带动。
(详见蓝皮书\热点篇\第十九章\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明年就业形势不会大起大落
据蓝皮书介绍,2004年,由于福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岗位大量增加。1―9月,全省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48.6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3%。至九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1%,比去年同期仅上升0.01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除下岗失业人员外,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尤其令人关注。截至2004年6月底,福建大专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69.4%,比2003年有所下降。
至于2005年的就业形势,蓝皮书预测认为,明年国家将继续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福建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加平稳,就业形势不可能大起大落。考虑到2005年福建各地仍将有不少因国企改制而失业的工人需要安置,再考虑到农村新增的40万转移劳动力,以及城市新增劳动力(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将达到21.81万人,比2003年增加2.78万人),福建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结构性失业问题仍将突出。
要缓解就业压力和逐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蓝皮书指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高度重视就业质量问题。2004年福建用工短缺问题突显,据统计,2004年第三季度,福建劳动力市场总计缺工11.2万多人,供求比例失衡创历史新高。
一般认为,我国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的用工短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一些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落后,就业质量差,加班时间长,劳动条件差,恶意克扣、拖欠工人工资所造成的。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工缺乏集体谈判能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对企业就业环境恶劣的状况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社会公众对一些企业就业环境恶劣的情况要么不甚了解,要么麻木不仁,就业质量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严重用工短缺的问题就是在整个社会的姑息纵容下“突然”爆发的。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大量的用工短缺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开工不足或停工停产。因此,只有政府和企业重视工人的就业质量,并积极改善他们工作环境,用工短缺问题才能根本性解决。
其次,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根据要求,大中专院校2000名学生中必须配备一名就业指导老师。但目前福建许多院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指导老师,导致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应加快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各地的综合性人才市场已不能适应毕业生的需求,也应尽快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
同时,针对当前就业环境不宽松,以及用人单位希望录用有工作经验的大中专学生的情况,应制定一些过渡性和鼓励性的安置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多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鼓励用人单位实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见习期内,用人单位支付见习工资,政府对此给予减免税和岗位补贴,这样做可以给毕业生一个积累工作经验、增加毕业生与企业双向了解的机会。
当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努力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则是根本解决之道。
(详见蓝皮书\社会篇\第十二章\2004年福建省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平安福建”让百姓安居乐业
2004年5月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福建”的工作意见》,决定从2004年起至2008年底,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建设“平安福建”活动,并对建设“平安福建”作出全面部署:通过五年努力,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从2004年到2006年底,全省70%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2007年和2008年,在继续抓20%县(市、区)达标的同时,抓好已达标县(市、区)的巩固完善,确保建设“平安福建”目标的全面实现。
平安是小康之基、人民之盼、政府之责。建设“平安福建”以来,取得了初步进展。由于刚起步,“平安福建”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蓝皮书指出,第一,创建平安的理念不够明确,表现在:一是未把平安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二是平安目标不全面;三是平安创建不平衡。
第二,创建平安的体制不够健全。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看,由于“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没有注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建设“平安福建”的合力。
第三,创建平安的机制不够科学。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社会管理和治安工作机制已经不合时宜。一是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畅;二是社会预警体系不健全;三是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四是打防工作机制不协调。
第四,创建平安的基础不够牢固。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薄,轻视群众工作,方法简单过时,收效甚微甚至形成对立,削弱了建设“平安福建”的群众基础。
第五,创建平安的资源不够充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不平衡的影响,用于平安建设中的人力、物力、法制等资源不够充分,资源配置机制也不够完善,难以为建设“平安福建”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