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国发展潜力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多的优势产业,出口市场也在扩大。目前,全球对植物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如何利用我国在资源、技术、中医药学理论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川省是我国资源大省,它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四大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目前,四川省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已经达到120家,2002年全省的中医药产品出口额达到1873万美元。但实际上,这个数字与四川所拥有的中药自然资源相比很不相称。四川省政府已经将中医药产业作为该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为配合外经贸部科技司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扩大中药出口思路”的专题调研,四川省外经贸厅专门组织四川省药监局、计委、科技厅、林业厅等单位以及该省中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共同就四川省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企业代表提出,由于产品标准化和认证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产品出口,因此要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检测机构及认证体系,同时检验检疫水平要与国际接轨,建立既符合我国中医药特点又受国际市场承认的标准体系。企业还希望能得到有关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强对中医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企业认为,要扩大中药产品的出口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目标市场的调研并及时提供给企业。
日前,四川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与外经贸部科技司官员及外经贸研究院的专家共同走访了四川中医药基地。
模式一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该企业以生产中药制剂为主,具有生产化学合成药、生化药等多种中西药原料和制剂的实力,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国有综合性制药厂,在四川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1984年以来,该企业与日本星火株式会社合作研制的冠元颗粒获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从1990年起出口到日本,产销量连年增长,其后又研制出温胆汤颗粒、麦味参颗粒、胜湿颗粒、酸枣仁汤片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也相继进入日本市场。2002年,该企业的出口额达800万人民币,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中成药出口创汇大户。
该企业在研发、技术、人才方面都有很大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出口市场较单一;产品以日本品牌注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和出口规模完全依赖于日本定单,出口较被动,由于该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而不太重视对国际市场的主动开发。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不利于企业扩大出口。
该企业提出,目前企业所出口的产品没有国内批文,按规定不得在国内经销,使产品无法进入国内市场。属于来料加工的产品,原料进口手续繁琐,从而影响企业生产、出口。
模式二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植物药提取原料药、中间体及制剂产品作为公司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我国最大的植物提取原料药厂之一。该公司产品主要有从槐米中提取的芦丁、从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异黄铜等植物提取中间体,其中该公司芦丁年产量达600吨,年产值达50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芦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公司正致力于GM P改造工程,预计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计划于2003年10月通过认证。
该公司属于私营企业,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及进出口经营权,但资金能力有限,确定的生产目标有一些不太现实,久而久之会拖垮企业。
模式三成都华高天然产物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已通过GAP(药品种植质量管理规范)和GM 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认证,是一家专业从事植物提取物和天然药物的生产商,拥有完整的提取、分离精致干燥技术和设备,环保符合欧洲要求,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达4000万元。该公司是民营企业,生产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该公司属股份有限公司,有较好的经营机制,更有远见卓识的管理层,扩大再生产资金有银行做保障,企业以做植物中间提取物产业为发展方向,产品科技含量较高。
该企业提出,中医药出口要以文化出口作为先导从而带动中药产品出口。目前,中药提取物市场还属于国家“三不管”范围,他们希望政府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提取物市场,通过规范市场来促进中医药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同时希望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
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的现状加入WTO后,为使我国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接轨,2000年作为中药现代化的立项开始决定建立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目前该中心是我国规模最大也是西部唯一的一家检验机构。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该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引进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其操作系统也是由日本提供。
中心主任王莉博士指出,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评价体系还很不成熟,要证明我国有关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并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只有以这些技术凭证作为依据。这样在对我国保健食品检验的同时也能对进入我国市场的国外产品进行检测。
据王博士介绍,中心在投入了先进的硬件设备的同时,还同时对日方提供的操作系统进行了翻译整理,为保证每个数据都有可操作性,以设备做背景参数进行了实验,并建立了数据库。
目前,中心在检验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王博士表示,中心将凭借优质的服务,低于国外的费用成本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产品检验。
专家意见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非部副主任李光辉指出,目前四川省中医药出口企业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市场的感知和一个长远可行的企业发展规划。四川省的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现在面对如何提高生产能力,转变经营方式的问题,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他们面临技术改造问题、国家强制执行的GAP和GM P规范的问题及各项标准认证问题。作为中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及经营者,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都应考虑给企业做一个定位,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发展自己的企业,开拓自己的产品。比如,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就是这些企业当前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随着植物药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洋中药进入我国市场。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企业应进一步规范化,首先加强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稳固的占有国内市场的同时,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再考虑开拓国际市场。
出口企业在充分利用我国鼓励中医药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的同时,要重点开发国际化的产品和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尽快提高中医药行业的整体水平。要有国际化的思路和国际化的产品。而政府要利用相关渠道向企业提供目标市场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市场特点,以引导企业准确地采取不同的出口策略及营销策略。
李光辉指出,通过在我国对中医药产品申请专利来做好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关系到我国中药企业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问题。企业通过在国内市场的认证,来规范整个国内市场。政府通过国家间双边协议使我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得到认可。
李光辉说,目前,企业对产品质量已越来越重视,我国除建立了GAP和GM P标准外正逐步建立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和GCP(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标准,这些标准对规范我国中医药市场将起到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对中成药市场已制订了相关标准,但对中药材及中药材提取物尚没有国家标准,造成目前中药材市场较为混乱,由于我国中药原材料丰富,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很多,必然会对中医药市场造成一种无序竞争。建议政府明确监管单位和监管范围。
现在,政府正在转变职能,把为企业服务作为一项重点,政府要对企业加以培训,在市场方面加强监管,在政策、法律、法规上加以引导,从而提高中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