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建设的“围城”之困
码头作业与查验的矛盾
随着集装箱船珀不断大型化,载箱量9000TEU的超大集装箱船也将投入使用,船舶大
型化造成码头短时间内作业强度骤增。船公司对班期准点率的要求、对码头作业时间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而码头船舶作业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所以问题的出路只目前能从压缩船
舶靠泊到开工的时间,并且保证在船舶作业过程中,码头使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保证船舶高
效率作业。
一方面,由于目前报关制度为“先进场,后报关”,集装箱在进场后尚未放行,派查的集装箱必须翻箱查验,给码头堆场管理、机械能力安排造成很大的压力。码头在船舶作业前和作业中必须安排大量资源进行翻箱查验作业。另一方面由于码头作业压力过大,使得进行查验作业的速度往往缓慢、迟缓,给海关报关也带来诸多不便,通关的不便反过来又影响到船舶的准点率,甚至造成集装箱的退载,给货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关作业已经成为快速物流中的“瓶颈”。
码头岸线和堆场容积有限
由于码头岸线和堆场面积有限,停泊大型集装箱巨轮的码头面临货物堆场严重不足、
物流不畅的问题。码头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在各港口码头表现尤为突出。
对通关速度的制约
现在的国际化大生产要求物流速度大大加快,而目前我国通关程序复杂。“一关三检”(海关、商检、边检、动植物检疫)上,程序、方法均显落后,通关效率低。
从货轮靠岸到货物出港运走,中国港口平均花费时间为34小时以上,而韩国釜山港仅
为3个多小时。
电子通关遇到的具体问题
由于没有一个幸头单位组织开发电子通关的相关程序,由各家自主开发,造成各船公
司、码头、船代间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在实用中交换数据十分不便。
传统的EDI是大型企业惯用的极为有力的数据交换工具,但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企业
难以接受和使用,国内主要的货主、货代、报关单位根本没有能力建立和相关单位的EDI
连接。
由于目前单个集装箱的装箱信息,在进码头前,只有负责填制装箱单的货代才知道,
而多数货代与目前港务EDI系统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出口过程“先进场,后报关”的通
关模式下,海关在集装箱进场前是无法获得集装箱的装箱信息的,这导致了海关根本无法
在集装箱进码头前安排查验。因此缩短出口通关时间很难实现。
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企业竞争强度进一步加大,使得企业生产链全球化,原材料和
产品库存也极力降低,因此对物流速度要求更高。目前我国海关需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
加强自身建设实施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