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检验检疫局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把关能力
和工作有效性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2005年,福建检验检疫局将深化检验检疫监管、电子检验检疫、科技保障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条块协作、预警应急、绩效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检验检疫把关服务能力,着力提高严把国门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性,着力推进福建检验检疫事业的新发展。
一、深化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执法把关的有效性。一是以提高检出率为关键,深化模式转变和重点转移。落实工矿产品检验监管工作目标管理,推广和完善出口食品、农产品分类管理,深化机电、鞋类、轻工等大宗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工作重点转移。二是以构筑疫情屏障为重点,加强疫病疫情把关。积极探索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新模式新手段,加强对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深入开展口岸医学媒介本底调查和监测,积极参与南方八省十一局热带病联防组工作。三是以保安全为主要目标,加强重点敏感进出口商品把关。建立危险品分类监管机制,做好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加强出境重点敏感商品的查验。积极参与进出口宏观调控,维护经济安全。四是以探索有效监管方式为抓手,深化涉台检验检疫工作。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涉台查验监管模式,坚决打击涉台走私,做好闽台客货轮直航、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等闽台交往检验检疫工作。
二、深化科技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持保障水平。让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区域性中心实验室验收和常规实验室尽快通过备案,加强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比对试验,加快国际互认步伐。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和省里重大科技专项的机会,加强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检验检疫关键技术、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储备。分专业加强对辖区大宗、重点业务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收集、研究和消化,并建立法检技术规范支持系统。
三、深化电子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提高大通关水平。建设数据中心,加快出口货物快速核放、进口货物口岸快速查验、检务管理工作执法依据信息系统、卫生注册标准法规信息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企业综合信息服务、企业信用管理、法检技术规范支持、远程媒介鉴定等系统的开发应用。加快“新三电工程”实施步伐,深化检检、关检、贸检协作,推广“绿色通道”和服务企业的各种通关便捷措施,完善铁海联运的通关监管办法,密切与华东片区、珠三角国检机构的“检检”业务协调合作。
四、深化检验检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加快辖区进出口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与海关、工商等部门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实施良好企业名单及“黑名单”制度。深入开展自愿性认证的官方验证,加强认证认可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协助地方政府建立“迎检”协调组织机制,启动出口企业达标生产工作方案。
五、强化条块协作机制,提高服务发展的有效性。全面落实全局系统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的数十个“备忘录”、协议和意见,加强向地方党政的工作汇报和政研信息服务。深化与地方政府部门源头治理合作机制,将检验检疫建设与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进出口食品安全“一把手”责任制,主动跟进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推广烤鳗源头治理成功经验,建设“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预警网络”,推行出口果园、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场、肉类饲养场备案工作,“企业+基地”模式,帮扶企业提高自检自控能力。继续跟踪服务省重点项目和出口骨干企业,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和发展;与地方政府合力推进福清电子、漳州罐头和家电、安溪茶业、闽中南鞋业服装、福安电机、德化陶瓷、闽清电瓷、长汀纺织等出口产业和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六、强化预警应急机制,提高防范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水平。建立健全分专业、多渠道的信息情报收集制度,强化业务风险分析,健全与地方政府部门信息情报互通反馈机制;建设信息情报数据库,构建WTO信息交流平台和应对工作平台。建立各专业风险分析专家制度,探索实施分级、分类预警通报制度。完善各类突发敏感业务的应急处理预案,适时组织演练,提高与相关部门应对突发敏感业务的协同能力。重点抓好现场检疫设施、口岸隔离留验室、医学媒介生物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做好应对突发敏感业务的技术和物资储备。
七、强化绩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加强对把关服务有效性的考评,完善和落实绩效奖惩措施和管理制度,促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逐步试行“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限”、“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试行办法”等制度口。建立由学科带头人、WTO和业务技术骨干、岗位能手3个层面组成的人才团队。做好“公务员法”出台实施准备,开展“检验检疫官”试点工作。深化三个文明建设,提升福建国检文化内涵,调研探索构建切合福建国检工作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