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蒙古国进入国家大呼拉尔选举年;该国民主党、人民党等所提出的理念基本一致,就是要以本国丰厚的矿产资源开发造福民众;
2012年,对中国企业进口矿产品制约最大的一部法律《外商投资法》得以实施完善,对整个进出口格局和经济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一、蒙古国矿业经济现状
据日本《产经新闻》调查,蒙古国坐拥着80余种矿产“金山”,由于其地理位置优势,中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能源需求邻国,在其矿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开发和消化的重要作用。今年,已经有5737家中国企业进军煤炭、铜、铀等投资领域,令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望尘莫及。
蒙古国在煤矿方面已探明储量为1750亿吨。2011年,中国进口量达到2070万吨,占进口煤炭总量的11.3%。该国贸发银行预测到2016年,出口到中国的煤炭有望达到5000万吨。在铜矿方面,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项目建设速度惊人,2013年投产初产量将达到45万吨,带动其国家经济增长率达22.9%。
依靠矿业兴旺,蒙古国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11年仍实现了17.3%的经济增长,每3-4年实现一次经济总量翻倍。新任总理表示到2020年,蒙古国经济将保持14―15%的高增长率,扫除衰败贫困,让蒙古国人有工作、有收入、有健康、有文化。
二、蒙古国经济政策情况
蒙古国从政府到民众已经深深的意识到,矿业经济将是改变其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根本,在近期的大选过程中,几乎所有参选政党均提出了要用矿业振兴国家经济、改善人民收入的口号。中国作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该国经济民生中比重愈加重要,特别是蒙古国对进口商品依赖度高,中方企业在蒙投资分量加大,导致其警惕性逐渐增强,限制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行为日益增多。
蒙古国经济是以畜牧业和矿业为主,畜牧业曾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则仅是少量的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工业等。该国经济政策历经三个发展阶段:苏联解体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7年到2000年,通过“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实行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过渡的激进式经济改革;21世纪初至今,构建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蓝图,实现稳定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吸引外资投入,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与“第三邻国”美国及日本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各大国之间相互平衡牵制而受益匪浅。
三、蒙古国对外商投资矿业的政策转变
在该国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支柱产业和自身开发矿产品的能力,曾一度以大幅度优惠措施招商引资,吸引外国特别是中国企业的投资。而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矿业开发能力和投入产出比超过政府预期,货币迅速升值,资源兴起超出国家经济整体预期规模,导致通胀飙升和利率高起状况出现,在此背景下,蒙古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商投资和矿业开发的法律法规。
蒙古国《外商投资法》划分了3个战略性行业,矿业居首位,涉及到有外国投资的,投资比率国有企业占5%以上要求提交政府审议,49%以上要提交议会审议,以政府控制限制外商投资额度,特别针对持股比率高、投资额超过7500万美元以及具有“政府背景”的外国企业。与此对应,8月蒙古国政府宣布将谋求奥尤陶勒盖项目更大股权,由30%持股上升为50%。此外,能源部、移民局等相关部门也陆续推出了针对外商的各类法规。所导致的结果是,中国铝业收购南戈壁省煤矿股权以及神华进入奥尤陶勒盖项目计划搁浅。
四、从口岸发展状况看蒙古国经济政策
2004年起,甘其毛都口岸开始进口煤炭,当时蒙古国正处于经济亟须腾飞阶段,从煤炭价格、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优惠,普兴公司一度作为巴彦淖尔市和南戈壁省政府合作试点,成为直接与塔本陶勒盖煤矿直接签约的唯一企业。到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蒙方拿出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保留中方企业在蒙投资。自2009年起,能源行业进入黄金时期,煤炭价格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直线上扬,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投资矿业,其中良莠不齐,不乏以短期投资获利为目标者,导致市场竞争混乱,相互间不正当竞争、高价撬买合同、倒卖合同等情况屡见不鲜,蒙方政府和企业逐渐缩紧政策,一方面保持煤炭坑口价格上涨趋势;一方面增加中方企业的税费和手续费,如跨境运输车辆必须悬挂蒙古国车牌照、限制外籍员工在驻蒙公司比率,不得高于10%,签证费用从1万元提高到2万多元,加收草场破坏费等,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方企业仍有利润,故进口增长的势头一直保持到2011年底。
2012年初,由于国际经济呈衰退趋势,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而蒙方不仅没有降低煤炭价格,还对中方运煤车辆进行限重、收取高额过路费,导致中方企业联合罢运,在几番谈判后才恢复运行;中方企业员工的签证变更为必须一年一签,而且需到乌兰巴托参加一个月的培训,费用也上涨为近3万元;到7月份,随着该国大选的临近,煤矿生产能力每况愈下,无法满足运输能力需求,煤炭价格仍有小幅上涨,煤炭进口到中国后滞销,使得60%的企业出现亏损,选择停业放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期蒙方调低部分煤炭价格后才得以改善。而价格调低的情况仅仅维持了2个多月,主焦煤坑口价格再次由550元上涨到580元,但由于国内需求量稳步增加,口岸煤炭形势转好。1―11月份,甘其毛都口岸进口煤炭总量超过1000万吨。
五、“资源民族主义”的影响
在2012年安永发布的全球矿业战略性商业风险中,资源民族主义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以资源为标的民族主义正在广泛上升为国家意志。蒙古国资源民族主义已经左右了政府决策,从概念到精英共识变成法律文本,民主政治制度审慎对待矿业开发,更多地增加了政府所得而限制了外国投资。
中铝收购艾芬豪百分之百控股的南戈壁省煤矿股份,神华持续八年争夺塔本陶勒盖煤矿股份,具有“国字号”背景的大企业在参与蒙古国矿业开发的步伐无一不是时间持久、步伐缓慢、充满坎坷和变数,也充分说明了资源民族主义对蒙民众和政府日益加深的影响。担心中国投资造成蒙古国对中国的依赖,威胁自身安全的想法和政策正改变着整个矿业发展的投资格局。
八、中国企业投资蒙古的相关建议
(一)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中国投资企业应当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内部矛盾、统一应对政策危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相互拆台、虚推价格对每家企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面对蒙方煤炭价格、外来务工政策、投资限制等手段应通过采取合理谈判、正当竞争等措施,增加话语权。
(二)稳定投资、立足长远。蒙方政府矿业政策的多变和不确定性,有一部分原因的确是由于中国企业短视、短期获利的行为造成的。中方企业在投资的同时,应同样重视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对本地员工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改善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获得尊重,消除抵触情绪,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
(三)政府主导、政策对等。仅仅依靠企业在蒙古国谋求地位远远不够,政府应当起到更关键的主导作用。例如温家宝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的访问,就为中方企业投资蒙古矿业开发拓宽道路。在目前阶段,政府起到的作用仍略显不足,如两国交通部门签署协议,同意所签发的国际道路运输许可为两国互发互认,而目前蒙方一直不允许中方牌照车辆入境从事运输;蒙方人员在中蒙两国间从事跨境运输的驾驶员有上千名,中方未对其设置任何门槛,凭护照、边民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出入境即可,而蒙方对中方进入蒙古国从事运输、基建的务工人员设置了重重门槛,并未做到对等。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实现双方互通、合作、互敬、对等的长远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