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贸易达16.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6.28%,其中进口14.89亿美元,增长25.49%,出口1.65亿美元,增长33.84%,全年对台进出口逆差13.24亿美元。
一、 2004年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1、 加工贸易较快增长,一般贸易增长缓慢。2004年,福州口岸加工贸易对台进出口8.1亿美元,增长29.03%,其中进口7.57亿美元,增长31.86%,出口0.53亿美元,下降0.98%;一般贸易对台进出口4.85亿美元,增长4.8%,其中进口3.9亿美元,下降1.63%,出口0.95亿美元,增长42.99%;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对台进出口2.77亿美元,增长1.1倍,其中进口2.61亿美元,增长1倍,出口0.16亿美元,增长5.6倍。
2、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对台进出口12.67亿美元,增长14.55%,其中进口11.56亿美元,增长14.32%,出口1.11亿美元,增长16.96%;国有企业对台进出口3.06亿美元,增长98.69%,其中进口2.68亿美元,增长1倍,出口0.38亿美元,增长86.55%;私营和集体企业对台进出口0.81亿美元,增长62.86%,其中进口0.66亿美元,增长55.32%,出口0.15亿美元,增长1倍。
3、 主要进口货物是液晶显示板、车身零件等。2004年,福州口岸对台进口值超1000万美元的商品达19项、超100万美元的商品达150项,其中液晶显示板、车身零件、阴极射线管玻璃零件、单片集成电路分列前4位,分别进口4.63亿美元、0.86亿美元、0.62亿美元、0.57亿美元,分别增长1.6倍、-0.63%、33.43%、3.3倍,以上合计进口值占福州口岸对台进口总值的44.86%。
4、 主要出口货物是液晶显示器、天然砂、液晶显示板等。2004年,福州口岸对台出口值超100万美元的企业达31家,出口值超100万美元的商品达32项,其中液晶显示器、天然砂、液晶显示板分列出口商品值的前3位,分别出口0.22亿美元、0.14亿美元、0.12亿美元,分别增长9.85%、20.63%、1127.3倍。
二、 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 进出口逆差大。2004年,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逆差13.24亿美元,进口值与出口值之比高达9 :1。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逆差的原因:一是两岸经贸政策的不对等。在两岸经贸交流中, 台湾当局一直实行“宽出严进”的大陆贸易政策, 严格限制大陆产品进口。二是福州地区的台资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对台进出口,从台湾大量进口加工贸易料件,组装生产成品后大部分外销,部分内销,而出口返销台湾的较少,这一方面造成了巨大逆差,另一方面台资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及零部件主要从台湾进口,也导致与当地企业关联度较低,难以融入当地经济, 一旦经营环境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 即可将其资金向别处转移, 使台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加强福州口岸对台贸易的长远合作,对两岸经济互助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福州口岸经济腹地相对较浅,原料资源少,贸易规模小、科技薄弱等因素制约了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的发展。近几年部分台资倾向投资于上海、江苏等经济腹地深、产业群集效应好的区域。2004年,福州口岸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仅进口0.69亿美元,下降13.16%,吸引台资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3、 两岸产品竞争,贸易倾销加剧。随着两岸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福州地区与台湾出口产品的主要类别与商品技术水准也在逐渐接近,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重叠度高,竞争加剧,同时存在倾销行为,如台湾对我低价倾销涤纶纤维、冷轧钢板、聚氯乙烯等。此外两岸未能实行直接通航,福州口岸对台进出口的货物经香港转运增加了进出口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
三、 建议有关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对台进出口
1、 加快建设和办好现有的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同时科技兴贸,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吸引新一轮台资投资。在福州口岸现有台资企业IT产品和汽车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力促IT配套产业群和汽车配套产业群的形成、集中与发展,把福州地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产业与汽车产业群区。
2、 促进台资企业升级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台资加工贸易企业投资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鼓励台资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引进、消化、吸收、掌握与创新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台资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 加强两岸入世的经贸合作,扩大“马尾-马祖”等闽台各区域的直航规模,充分发挥闽台地域优势,多方位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不断推动闽台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