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2004年厦门海关口岸大通关建设成效明显
      

2004年厦门海关不断深化通关改革,改善优化通关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一、风险管理初见成效。一是推广风险管理理念,全年共举办风险管理培训12期,参训人员累计超过230人次,还举办了“关区首届风险管理技能竞赛”,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明显增强,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构建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厦门海关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及8个配套管理规定,建立风险管理3级网络,确保关区风险管理的有效联动。适时召开了风险管理现场会,推动风险管理不断向深层次推进。三是规范、扩大风险管理平台的授权使用范围,平台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通过平台分析与布控查获各类违法违规1333起,案值约1.93亿元,涉税约1359.5万元,平台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取得较好成效。四是强化风险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针对性地开展对关区主要风险要素和重点敏感商品的分析与布控,风险信息工作在全国海关名列前茅。五是推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估,风险管理与海关业务深度融合。

二、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为进一步促进关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按照总署改革方案,制定了《厦门海关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落实责任分工,求真务实推动关区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按照总署标准版本实现对关区内22家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的联网监管,其业务量占厦门关加工贸易业务的60%以上。二是“以企业为单元”监管模式试点初见成效,漳州海关127家企业实行“以企业为单元”管理,并已在泉州海关扩大试点,各方反映良好。三是全力以赴完成清理逾期未核销手册工作,共清理逾期未核销手册1760份,解决了困扰该关加工贸易发展的历史问题。四是配合市政府完成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项目审批,制定保税物流园区的监管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地方保税物流业的发展。五是以总署一系列规定的出台为契机,加大对关员和企业的培训力度,制定和完善该关加工贸易和保税业务操作规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监管。全年加工贸易合同备案金额110亿美元,增长15.53%;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业务也有显著增长。

三、创新查验机制实现突破。一是对查验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进行清理,建立“统一、规范、安全、高效”的查验制度体系。二是推行对查验工作绩效评估,制定了《厦门海关查验工作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年内共发布12期查验绩效评估报告,及时分析关区查验工作绩效。三是落实处长巡视、科长带班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是组织各类专项培训提高查验技能,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查验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查获率逐步提升,全年查获率达6.12%,尤其是8-12月份查获率达6.9%,比去年同期增长84.4%。

四、通关效率不断提高,物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进、出口货物当天放行率分别达50.84%和79.18%;特别是8-12月份,进、出口货物当天放行率分别达55.88%、84.67%,分别比上年增长16.6%、11.4%。有力促进了关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全年进出口总值达365.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98%;进出口货运量3290万吨,增长24.25%;进出口集装箱258.3万标箱,增长26.53%。一是建立健全H2000系统运行的应急机制和快速维修管理机制,在全面完成切换工作的基础上,保障H2000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通关效率的稳步提升。二是稳步推进整合通关作业模式,确定了改革方案,形成了《厦门海关整合通关作业方式的意见》。制定了《厦门海关关于便捷企业“提前报关”作业规程的执行意见》和《厦门海关关于便捷企业“担保验放”作业规程的执行意见》等规定,将“审价绿色通道”、“应税货物、信任放行”、“网上支付”、“便捷通关”、“提前报关”、“无纸通关”等统筹推进,大力推动电子口岸建设,并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开征纺织品出口税,确保通关顺畅。三是提高审价效能,突破审价通关瓶颈,推行“审价绿色通道”措施,首批27家企业已享受“审价绿色通道”待遇。抓好预归类,年内共对柯达、戴尔、ECCO、太古等9家大型企业的656种商品做出预归类决定书。四是不断完善物流监控体系。进一步规范监管场所,东渡与海沧卡口系统投入试运行;监管车辆GPS监控系统正式启用;加强舱单管理,完善舱单核查与监控职能,舱单质量得以提高;借调武警协助海关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建设探索不断深入。签署协作“备忘录”,为进一步加强双方协作,有效解决业务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5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