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制造”靠什么来驱动
近段时间,“宁波创造”似乎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在一些国际性的交易会,宁波企业也抱团拉起了“宁波创造”的旗帜,让人耳目一新。这体现了政府和企业一种美好愿望和不懈努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宁波制造业由要素投入型向知识驱动型升级。
买昂贵的设备 做廉价的产品
装备制造业滞后不容小视
宁波是纺织服装大市,但纺织机械主要依靠进口;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模具生产基地之一,但生产模具的机床设备要进口。“买昂贵的设备,做廉价的产品”,大量进口设备的直接引进和使用,一方面使宁波在较短时间内,拥有了庞大的产品生产能力,同时也让不少产品进入了生产―扩张―过剩的怪圈。“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制造业结构不合理,升级缓慢。”市经委有关人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宁波制造业过度依赖进口设备的弊端已开始显露,“如果设备是别人的,技术也是别人的,即使产品都是我们做出来的,我们的制造业也只能永远受制于人。”
装备制造业被喻为“工业化的发动机”,处于制造业的基础地位,而宁波制造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滞后。宁波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塑机制造、输变电设备、模具制造、汽车零部件四大领域,但产业链不完整,主要还是为中低档产品服务,没有形成高端产品的配套能力。
即便是宁波引以为荣的模具行业也是如此,吉利要造中高档汽车,舍近求远找韩国的模具厂,奥克斯要做手机,干脆自己投资一个配套的模具厂。这为宁波装备制造业敲响了警钟。“装备落后,意味着技术落后。”有关专家认为,宁波制造业要加快结构优化升级,要从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做起。
3559件授权专利中真正的发明专利仅139件
企业忽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心环节是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04年,我市授权专利达到了3559件,与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还不止。但是这数千件授权专利中,大部分都是外观设计专利,真正的发明专利仅139件,仅占授权专利的3.9%,远远低于12.1%的全国平均水平。
“宁波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然不够重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宁波创造业升级的一个“瓶颈”,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宁波产品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依然很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宁波制造业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甚至透支了环境成本。宁波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民营企业,其产品的出口单价不过20余元,但产品在海外转一圈并贴上别人的商标后,被国内医疗单位大量引进时,其价格已达300多元。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在绝大多数宁波企业埋头做产品的时候,一些企业却另辟蹊径做起了“标准”。在宁波保税区,有一家叫瑞康生物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它承担了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100多个生物类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任务,这些标准样品不但为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夺得了“通行证”,也为企业赢得了该领域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联手高校科研力量进行集成创新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培育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而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有关专家认为,宁波制造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集成创新之路,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
近年来,由政府牵头,企业和外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但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不能对通过这种交流找到理想的项目抱过高的希望。宁波企业要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强化主动意识,不能仅限于被动地吸纳科技成果,而应该根据市场需要,联手高校科研力量进行集成创新。
去年,雅戈尔技术中心成为我市首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这就像为雅戈尔的发展装上了一个强大的发动机。”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中心的研发领域涵盖了上游面料、中游的服装制造,到下游营销渠道的全过程,凭借一年1亿多元的经费投入,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已推出了3个国家重点新产品,另有4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也在积极申报中。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集成创新体系,科技局有关专家认为,这就需要政府来搭建以行业和区域技术中心为载体的共性技术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去年,我市中小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发布了2297项技术难题,有968个项目签约,这种开放式的技术攻关招标,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有效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先进制造业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上,‘宁波创造’是‘宁波制造’的必然方向。”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是解决一个动力的问题,也就是从原来的要素投入驱动,向知识驱动转换。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