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许多业者只看到配额取消后利好的一面,没有清醒认识到国外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快速发展存在恐慌心理,甚至随时有可能对我出口纺织品服装抡起“反倾销和特保措施”的大棒的危机。一些企业盲目扩大产能,造成出口无序竞争,互相压价。因此,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在出口纺织业,虽然定单量增加,但出口的单价却下跌。以下表格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4个月,出口量与2004年同比增长49.7%,而出口金额与上年同比只增长35.1%,显示量增价跌趋势。据厦门检验检疫局调查,厦门地区出口服装的生产企业大多是贴牌加工,甚至有些是纯加工,毫无知识产权,企业的利润低,无力投入开发设计,创出品牌,现状堪忧。有关报道指出,目前在全球纺织服装业的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等各个环节。当前,厦门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是招工难。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劳动时间长,待遇低,厦门就业机会相对多,故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服装生产,而这些人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不甚吃苦,整个行业整体素质不如从前,再加上企业间的低价竞争,导致企业无法经营。另外企业盲目扩大产能,更凸显缺工的矛盾。许多企业已增加设备扩大规模,但因招不到工人,只好整条流水线搁置或勉强凑合组成流水线。据调查,为了保住工人,今年企业每人每月增加约200元工资,有的企业甚至采用非正当的手段,每介绍一名工人奖励500元,造成工人队伍混乱。
二是原料成本高而波动。厦门的服装企业大多规模小,只能零星定单,无雄厚的资金预先购进原料,与大型的采购商相比,其原料的价格相对高;原料的价格波动大,给接单报价带来困难,因此不敢接长单。
三是国外的压力。国外时不时采取反倾销、特保措施,企业不敢承接远期的定单,担心接下来后,货物出不去。4月29日,欧盟开始调查九大类纺织品。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正式宣布,决定对部分原产于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338/339)、棉制裤子(347/348)以及棉制和化纤制内衣(352/652)等三类纺织品自动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厦门企业都在竭力避开上述几类敏感商品的定单。
四是担心人民币升值,不敢接长期的定单。最近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发表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人民币如果升值3%-5%,在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出口增幅将下滑至10%或更低,如果升值15%甚至更多,我国出口增幅有可能转为负增长,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面对国外强烈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出口服装企业忧心忡忡。
在当前出口纺织品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厦门出口服装生产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有的企业表示,“只能‘听天由命’,做好眼前的事,走一步算一步”。有企业戏称自己是“弱势群体”。广大企业正期待着我国相关部门在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谈判中,取得我国应有的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