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8周年前夕,记者在广西边境采访中看到,曾经几番硝烟、冲突不断的南疆召集变得更加美丽,天空飘着彩云,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大道,昔日的雷场崛起繁华的商场,当地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在改革开放的大进军中告别贫困,正走向富裕和文明。
记者驱车奔波在广西边防,新老公路交错,没想到竟迷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记者在边防采访也有过迷路的经历,人踩马踏的山间小道深草覆盖,弹坑累累,走着走着就转不出来了,至今想起还好笑。
“要致富,先修路”。当硝烟、枪声渐渐远去,边疆人民填平弹坑,将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延伸向边陲的崇山峻岭。国家重点口岸和边境重镇,相继建起了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今日南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通八达,交织成网,“千里边关一日还”已从神话变为现实。
从北仑河畔到友谊关,从金鸡山到法卡山,东兴、凭祥、龙州、靖西……一座座新城珍珠般镶嵌在万山丛中。国际列车驶过偏僻的瑶寨苗岭,旅游大巴还载来金发碧眼的游客。
边境的安宁繁荣与军人的赤诚奉献相连。
友谊关西侧的浦寨,中外游人如织,商铺连成一片。中外大卡车,车尾对着车尾接货,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谁能想到,这个中国目前最大的边贸市场,曾是边境最大的地雷场。
那是和平岁月的一场特殊战争。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官兵们脚蹬防雷靴,手握探雷器,踏着朝露走进“生命禁区”。每一寸土地,每一垛草丛都不放过。牺牲在友谊关雷场的战士何元超,静卧在盛开的杜鹃花丛中。那年中秋节前夕,何元超在友谊关的山头上作业,不幸踏响了地雷。他身上有一封写给同学还没来得及发出的信,“今天是我20岁的生日,20岁的生命多么年轻,假若祖国需要,又何必吝惜这年轻……”。
军人的奉献绝非是硝烟中的瞬间,视驻地为故乡的子弟兵早已在千里边境播撒现代文明。
高山河谷的障碍,曾使广西边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族边民追赶着时代步伐。在解放军的帮助下,一座座“希望小学”“军民文化夜校”建立壮家河畔、苗岭之巅。当地壮、瑶、苗等各族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知识、学法律。20多万群众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还成为科学养殖、种植,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声中,广西军区部队先后以200多万个劳动日,30多万台次车辆机械,支援边疆公路、铁路、机场、水库、电站、通讯设施等百余项重点工程建设,帮助100多万群众脱贫。走进边民家庭,你会惊喜,彩电、冰箱屡见不鲜,新颖别致的小楼随处可见,一些富裕户不但买了电脑,还装上了国际长途电话。
遥远的边境,文明新风荡漾。广西边防军民共建“千里边境文化长廊”,举办文化、科技、普法、国防教育、计划生育等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壮乡苗寨的抛绣球、跳芦笙、爬高杆传统节目与现代的交谊舞、卡拉OK、时装模特表演等交相辉映。去年以来,边境村寨有60%以上被评为“文明村寨”,还涌现出107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祖国和人民利益是军人行动的最高准则。广西边防蔚蓝的天空中,和平鸽与小鸟齐飞,官兵巡逻的身影在云雾飘渺的丛林中时隐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