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关探索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圈区管理”
走进园区,一个新兴工业小城已初具规模,海关国检监管区、商务管理区、员工生活区、污水固废处理区和近50个生产加工区井然有序。目前,这座临港物流园区已经吸引了万吉、樱华、日华等47家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在此安家落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来园区参观考察的业界人士无不对海关、国检严密便捷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印象深刻。
圈区集中管理
对再生金属资源的管理由分散变为集中是园区海关监管工作中的关键--宁波海关通过对园区进口的再生金属资源实行“专用车队、专用通道、专用堆场”的三专管理模式并辅以信息化的园区海关监管点实现了集中严密管理。
该关要求废旧金属进口企业将进口散装废旧金属卸至专用堆场征税放行后,通过镇海港区与园区间的专用通道由园区专用车队直接运到各企业加工点,进行拆解、分选等再加工,有效防止了进口废旧金属未经加工直接运出园区倒卖;对集装箱进口的废旧金属,宁波海关专门在园区设立监管点,采取“前港后场”的物流模式,对废旧金属进行集中管理:集装箱货物在北仑港进口后,由海关监管车队直接从北仑港区提至园区海关监管场地验放。智能化全程管理宁波海关下属镇海海关组织开发了专门针对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园区的智能化海关监管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实现远程视频辅助选择查验、全程监控和双信息放行操作等,即使海关人员不在现场也能对进区的废旧金属进行24小时有效监管,也替企业节约了大量的通关时间。
该关还对园区的海关监管车队推行GPS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结合电子地图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车辆动态位置、状态监视、监控管理、报警求助和信息咨询功能的全面监管,有效防范园区进口的集装箱货物在运输途中拆箱、调箱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并在园区海关监管场地的出入口安装了箱号识别系统、电子车牌识别系统、辐射自动检测系统、电子磅秤数据联网等,对园区的监管做到了信息化和一体化,极大的提高了海关监管的水平和通关效率,据统计,目前平均每票货物通关时间已由原来的5天缩短为2天最大程度地为园区企业节省仓储、滞港成本。
良好的合作基础
宁波海关在建园之初就与园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MOU形式明确管委会自觉配合海关监管、海关促进园区发展,双方共同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宁波海关与信誉良好、诚信守法、有一定进口规模、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进区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实行定期沟通制度,每月送政策到企业,进行答难解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操作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在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快该类企业的物流和通关速度;对信誉良好、诚信守法的较大企业,建立园区进口货物价格沟通机制,从而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关企合作关系。
园区建立两年多来,宁波海关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八项措施,开辟了专用通关通道,为园区企业直接办理通关手续,推出“非工作日预约加班制度” ,设立园区企业咨询热线,解答企业在日常海关通关、监管方面的疑难问题等。此外宁波海关还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企业开展海关政策宣传,及时通报有关政策调整情况,并经常性地与口岸检验检疫等部门合作,联合为园区企业进行相关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为守法企业提供最大的便利,积极帮助园区及入驻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新增转关车辆审批,新入驻企业转关审批,园区海关监管场地扩建等。不断改革创新海关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为园区企业设立专门的通关通道,加快进口货物的验放速度;维护公平合理的口岸秩序。据统计,目前园区投资规模已近6亿元,开发面积近2000亩,入园企业47家,生产工人约11500人,2003年园区进口废旧金属, 2004年进口39.6万吨,2005年上半年已进口废旧金属41万吨,占宁波口岸进口废金属的40.4%,预计今年进口总量将突破80万吨。
园区的顺利运行,一方面把污染环境的因素挡在境外,把破坏外界环境的因素“圈”在园区内做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也使园区已经逐步成为国内有较强生产能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再生金属原材料供应集散基地。其示范样板效应越来越强,国家环保总局充分肯定了该园区的监管做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拟定了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建设国家标准。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圈区管理”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探索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