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海关
8月12日,通过青岛海关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同推出的“青威一港通”作业新模式,12个装有轮胎产品的集装箱搭乘内支线“金丰5”轮从威海港运抵青岛港,随即转至外贸集装箱船“马士基艾佛拉”轮出口海外市场。
青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依托港口枢纽优势,部分威海口岸货物通过支线船运输至青岛港,搭乘密集的国际航线船舶出口海外。去年8月份,青岛海关启动“青威一港通”监管模式,通过海关、港口联动,以青岛港为枢纽港、威海港为支线港,为进出口货物搭建起一条海上物流高速公路。
“企业按全国通关一体化进行申报,支线船舶抵达枢纽港卸船时自动发送出口运抵报告,无需再办理转关手续,无查验指令货物即可直接装船出口,实现两港间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口岸监管处处长李顺龄介绍说,与传统模式下两港间两次申报的转关通关流程相比,新模式通关周期缩短2至3天,操作成本每集装箱可节约800元左右。
该模式可以定制专属代码、专属堆场、专业操作服务,实现集装箱信息实时交互。出口货物抵达支线港威海港后,集装箱信息实时传输至黄岛口岸,码头提前预留舱位、提前配载,出口货物抵达黄岛口岸后直接装载干线船,提升港口装载率和衔接率,实现内陆集装箱货物舱位预留抵港直装。
“新监管模式创新固定专用运输船舶、固定班期窗口、固定运营路线、固定靠泊窗口、固定运行轨迹‘五定’模式,减少货物因申报晚、运输迟导致的甩货风险,实现了‘多港如一港’功能。”青岛港国际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中转资源主管杨玫说。
杨玫介绍,这一模式组合了最经济的水水运输方式和最便利的一体化通关政策,不仅简化了通关流程,提升了“水水中转”货物物流运输时效性,也可大幅压缩企业进出口资金成本。“山东港口融合发展的成效,惠及到了广大客户。”
截至目前,“青威一港通”监管模式已实施满一周年,青岛海关共通过该模式监管发运出口货物约9000票、近2.5万集装箱,并已将该模式成功复制推广至日照岚山港、烟台港、潍坊港、青岛董家口港等支线港口。
为进一步优化“青威一港通”监管作业模式,近期青岛海关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同启动了“智能转运平台”项目建设。
该项目通过关港数据共享、智能互联,将海关物流监管无缝嵌入港口及监管场所作业流程,实现海关智慧监管,可有效加快山东港口各港区间货物接驳转运过程,打造企业通关便利、无感的口岸物流生态。
据了解,“智能转运平台”项目计划于今年11月底上线。“该项目落地后,将有效破解港口间货物转运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同时能为‘青威一港通’监管模式提供更加集约智慧的平台支持。”黄岛海关口岸监管处监管三科副科长刘旭平介绍。
下一步,青岛海关将围绕推动“青威一港通”监管模式优化升级,加快“智能转运监管平台”开发建设,优化畅通新监管模式下各资源要素的流通,助力青岛口岸打造成为更加高效运转的海运枢纽。(罗福茂、李蓓蕾、赵秀红、刘洪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