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从“两顶蒙古包”到“开放桥头堡”的蝶变

   文章来源:呼和浩特海关

   据乌拉特海关统计:截至8月15日,甘其毛都口岸今年已完成过货量2177.33万吨,同比增长165.13%,创年度过货量最高纪录,通关过货量领跑中蒙口岸。

  在甘其毛都口岸“十二进七出”智能卡口,数辆满载蒙古国煤炭、铜精粉的货车依次入关。与此同时,多辆橘红色AGV无人驾驶货车从中蒙边境线上的交互区吊装上装满进口煤炭的集装箱,沿着指定路线自动导引、有序通关。眼前这一派繁荣景象,很难让人与30多年前只有两顶蒙古包的甘其毛都联系起来。

  甘其毛都,汉语意为“独一无二”,是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最近的陆路口岸。1989年12月,甘其毛都被自治区政府批准为中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两个月后首次过货,进口皮张、绒毛、肉食品等畜产品,出口日用品。

  其时,甘其毛都过货点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当时整个口岸基础设施薄弱,站里配备了一辆吉普车,只有几名干警,每天一早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出发到甘其毛都口岸进行检查,晚上再驱车赶回去,来回270多公里,特别辛苦!”甘其毛都边检站第一任站长达木林告诉记者,“当时的贸易场所只有两顶蒙古包,出口的是米面和白糖,还有一些日用品,进口的是毛、皮等畜产品。”

  那时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个黄沙滚滚、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全年100余天为大风扬沙天气,冬季室外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很多人调侃,要想在甘其毛都生活下去,就要必备“三宝”——春秋的沙暴、脚上的血泡、嘴上的口罩。“过去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一条街道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在口岸生活,经常是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除此之外,喝水用水要定时储水,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一名老关员回忆起刚建关的场景时唏嘘不已。

  “虽然条件艰苦,但仍旧有很多穿蒙古袍、蹬皮靴的蒙古国边民扎堆来‘扫货’,成为口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达木林笑着说。

  1992年,甘其毛都被批准为季节性开放口岸,中国与蒙古国开始在这里进行钢材、水泥等大宗交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甘其毛都口岸贸易量不断增加,2009年被批准为常年开放的公路口岸,同年,呼和浩特海关所属乌拉特海关正式成立。

  在甘其毛都口岸矿能专用通道外,一辆辆悬挂蒙古国号牌、满载煤炭的重型货车排队进入通道卡口,通关现场并没有监管人员值守。原来,乌拉特海关于2018年11月正式上线“智能卡口”,车辆通关时长仅需几十秒。而这之前,这个周期通常为5—6天。“智能卡口”的上线,彻底改变了海关监管作业模式,口岸通关步入“读秒时代”,同时实现口岸货物信息“进系统、留痕迹、可追溯”,彻底遏制了漏报、错报、丢单等监管风险。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甘其毛都加快通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原煤专用通道、“七进七出”货运通道等,进出口货运量逐年攀升,跃居全国货运量最大的公路口岸,进出境货运车辆由2009年的日均400辆,增至目前3500多辆,单日进出口贸易量也由4万吨增至12万吨。

  “从两顶蒙古包到开放桥头堡,从临时边境贸易过货点到中蒙能源大通道,口岸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壮大,过去的边陲小镇实现了大变样儿。”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贺其叶勒图介绍,“30多年来,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876亿吨,贸易总额2262亿元,为国家创海关税收334.6亿元,口岸货运量和贸易额均占自治区对蒙贸易的1/3以上。”

  依托口岸的日益繁荣,甘其毛都镇也变了模样,到处是蒙古国商品超市、蒙古族风味餐厅、中国家电卖场等商铺,住宅小区整齐划一、景观别致,各种车辆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川流不息,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万多人聚集到甘其毛都工作、生活。甘其毛都先后引进40多家企业,形成跨境运输、矿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电力外送等优势产业。借着改革开放的浩浩东风,甘其毛都口岸物畅其流、繁荣兴旺,已经成为草原丝路上活力无限的边贸新城和国际能源大通道。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0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