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港口航运“晴雨表”见证外贸活力
      

   来源:《国际商报》

   李 可

   今年1月,烟台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9%,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0.4%,实现生产“开门红”;广州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实现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3.6%、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7.6%;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创单月吞吐量历史新高……新年伊始,国内各大港口不断传来好消息。

   作为基础性、枢纽型设施,港口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硬实力,亦是观察外贸活力的“晴雨表”。各大港口新年首月取得的成绩,折射出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和经济的强大韧性。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主任魏颖看来,从海上运输到空中航行,各大口岸运输车辆穿梭如织,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频繁“迁徙”,这些都是中国港口发展蒸蒸日上的生动写照。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港口集装箱日均吞吐量保持较快增长,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8.7%、10.3%、6.7%、10.9%。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产业规划师董彦超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随着全球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持续上升。

   忙碌运转的港口见证外贸活力,频繁往来的运输工具则彰显外贸韧性。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国内各大港口的表现,那就是航线密布、全球通衢。

   日前,东方海外与阳明海运合营的东南亚新航线CHL2旗下“东方迪尔潘”号集装箱船舶从厦门港海天码头满载远航,标志着厦门港喜迎2025年首条新外贸航线。

   近年来,厦门口岸不断丰富港口的航线网络布局,对接全球主要经济体与新兴市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厦门港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86条,其中外贸线145条,通达4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个港口,凸显出厦门口岸国际贸易枢纽的活力。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港航企业,厦门口岸全面提升港口服务效能,并与广大航商、物流商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海陆腹地市场,推进海铁联运、散改集以及陆改水等物流模式,优化供应链环节、降低通道成本,为厦门港腹地制造业、贸易等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港口通过优化物流网络,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董彦超说,港口的高效运营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随着“达飞路易斯”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青岛港再添一条东南亚新航线。2024年以来,青岛港共新增13条“一带一路”航线,进一步织密港口航线网络,为外贸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国际物流通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出海口”。

   近年来,青岛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港口设施,构建了覆盖全球主要港口的航线网络,持续推进班轮公司拓展直达“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航线组群,2024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贸易箱量增幅保持在10%以上。

  “截至目前,青岛港已开通集装箱航线200余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青岛港集发公司外贸业务部主任解冬梅介绍,这些航线不仅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等传统区域,还积极拓展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海运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分析,中国外贸海运中的高附加值货物占比逐年增加,外贸货种逐步向轻质化、高值化发展,反映出中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董彦超表示,当前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港口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口节点货物流通效率,打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堵点,建设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和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基地,使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带动国内贸易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7-2020 CAOP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口岸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1338号